結論:
時機點決定你的思維,擁有多元思考模型,去調控出專屬每一位選手的訓練!
- 整合性超負荷思維
A:在有效範圍內使用專項動作進行肌力訓練
如:阻力跑或者上坡跑
B:讓肌力訓練的動作盡可能模仿專項動作
如:拿彈力帶模仿專項動作
- 傳統性超負荷思維
A:大肌群多關節人體自然動作(推拉轉走)
B:長期漸進式負荷
C:專項訓練交由專項教練
有句諺語這麼說的:「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,世界就像一根釘子。」
這個現象稱作「鐵鎚人現象」,不管是在工作領域之間,我們都可以時常看到,有些人秉持著自己過往的經驗、知識等想法,去用同一套邏輯思考解決問題!
肌力體能訓練之間也是一樣的,諸如:
你會受傷,是因為動作控制不好,投球用錯力量(講得你很懂專項?
你不夠強壯,就是深蹲蹲不夠(但是選手已經有2倍體重
你運動表現不夠好,那麼就是身體不平衡(專項動作之下,都有存在代償
仔細一看,就會有諸多矛盾充斥在彼此論點之間,有誰對誰錯問題嗎?我想答案會是不知道,每個人切的面向不同,角度也有所不同,那麼看待事情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!
今天,我們來討論的是關於訓練的超負荷思維
- 整合性超負荷思維
A:在有效範圍內使用專項動作進行肌力訓練
如:阻力跑或者上坡跑
B:讓肌力訓練的動作盡可能模仿專項動作
如:拿彈力帶模仿專項動作
2、傳統性超負荷思維
A:大肌群多關節人體自然動作(推拉轉走)
B:長期漸進式負荷
C:專項訓練交由專項教練
從上面可以看到兩邊各有不同目的與概念,先來說說兩者差別
整合性超負荷思維:強調是動作專項性,希望將動作盡可能模仿專項動作,甚至,在專項動作進行超負荷;的確,可能在初期時候,動作會因為適應性關係,經由訓練之後轉移訓練效果到運動表現上面;然而,負重得潛力卻十分有限,就好比你無法負重跑步100公斤以上,還要要求動作品質速度就像無負重一樣好,天花板效應在這邊就很容易產生的。
傳統性超負荷思維:強調是在人體自然動作進行超負荷,由於能夠負荷的動作項目是屬於人體自然動作,那麼也就容易達成超負荷效應,且經過長年的訓練,在有效的安排課表之下,更可以持續進步,幫助選手增加運動表現閾值,長年積累下來更可以增加運動表現突破機會;然而,初期效應卻是很難看出來的,加上動作相似性又與專項動作不相同。
兩者之間,該如何做選擇呢?
也許,我們該做的不是二擇一,而是用一種多元思維模型去結合
整合型超負荷思維,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訓練與專項之間的相容性
傳統型超負荷思維,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提升運動表現潛力最大化
對於我來說,兩者應該端看選手端目前處於什麼階段做抉擇!
不同時間點,就會有不同選擇